2025年2月21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主办、泰邦生物集团协办的“免疫调节治疗临床科学研究研讨会”在广东深圳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地近30位ICU学科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IVIg的作用机制、专家共识解读及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设计。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危重病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前沿医学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进一步优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会议伊始,会议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文雄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侯晓彤教授致辞,两位主席均表示IVIg在脓毒症患者的应用是ICU医生尤为关注的问题,但目前尚缺乏高质量的研究,今日的报告和专家讨论将给与会专家提供更多诊疗思路。
接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凤雪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周飞虎教授和隆云教授分别主持了三个讲座。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吴本权教授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的作用机制&第四代IVIg(10%) III期临床研究概述》,从IVIg的基本结构、作用机制谈起,简要介绍了泰邦第四代IVIg(10%)的 III期临床研究。他表示泰邦第四代IVIg(10%)工艺升级,使疗效和安全性有效提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洪流教授分享《AAAAI实践指南解读——继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诊断和管理》,带来了国外最新的IVIg在重症感染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和临床诊疗指南对IVIg治疗的推荐情况。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昊教授详尽介绍了“10%IVIg治疗脓毒症患者临床疗效——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在大量文献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研究设计方案,以弥补当前IVIg治疗脓毒症的高质量研究的空白,为脓毒症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在李文雄教授、侯晓彤教授、隆云教授主持的互动讨论环节中,来自全国多地三甲医院的与会专家踊跃提问交流,试验设计者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尹海燕教授认为:病因治疗是感染性疾病最关键的治疗,IVIg治疗是重症感染患者综合性治疗的一部分。建议考虑设置大剂量IVIG治疗亚组,观察对患者结局的影响,进行亚组分析。
浙江医院严静教授表示:脓毒症研究作为临床热点话题。在第一阶段的真实世界的观察性研究中,研究成本,药品价格均应纳入考虑范围内,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邢金燕教授观点:部分脓毒症患者存在低IgG水平,但出现的时间点差异较大,因而患者入组的关键时间点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贵州省人民医院施贤清教授建议: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获益人群、用药时间、细化干预方式,设置对照组需考虑液体对免疫的影响。
北京天坛医院石广志教授和北京医院常志刚教授对试验设计表示赞同:他们认为整个研究分三个阶段,在RCT前增加队列研究和pilot研究,试验严谨性得到保证,建议第一阶段队列研究可筛选IVIg治疗获益的脓毒症患者类群。
聊城市人民医院田锁臣教授表述:在脓毒症的免疫中,细胞免疫介入早于体液免疫,而IVIg的治疗更多是体液免疫的调节,研究需要考虑何时开始干预效果更佳。
本次研讨会为医学同仁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为IVIg在未来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通过专家们精彩纷呈的分享和热烈讨论,不仅对临床研究创新与实践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推动血液制品临床研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