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少明
在人的一生中,血液片刻不可或缺。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里,“血浓于水”这个词述说着血液对于人的不凡意义。
填补空白
“上个世纪初,血液学这门学科基本上是空白的,也没有人才,血液疾病几乎没法诊断,更没法治疗。”回顾血液学发展的最初,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副所院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王建祥教授介绍道,一直到抗美援朝之后,中国血液学的发展才迎来了重要的契机。
创新飞跃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亭栋教授及其同事从砒霜中提纯出三氧化二砷;上海瑞金医院的王振义院士则发现了全反式维甲酸;此后,王振义院士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人创造性提出的“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案,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
图: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研究所前所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五届名誉主任委员 王振义
中国血液学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俗称骨髓移植)领域的巨大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由于造血干细胞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最有效方式之一。196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完成了亚洲第一例、全球第四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开启了中国“骨髓移植史”的序章。
但在骨髓移植的探索中,移植供体难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为了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中国血液学家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探索降低配型的难度,另一方面则努力扩充中华骨髓库。
在骨髓移植的最初阶段,骨髓移植只能在“全相合”条件下进行,即便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全相合”的概率也仅有25%;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全相合”的概率则只有十万分之一。
作为陆道培的学生,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黄晓军教授连续十几年深耕血液病配型领域。2000年,他创新完成中国首例基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倍型移植。
图: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 黄晓军
自此,骨髓移植的供者范围从直系血亲扩大到叔表亲属,只要求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部分相合,实现“人人都有供者”。无数恶性血液病患者,再次看到了生的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移植模式,都离不开骨髓库的建立与发展。骨髓库是患者寻找移植供体的重要源头。2001年,中国台湾2000多万人口,地区骨髓库有22万数据;而大陆13亿人口中,骨髓库数据不足4万。
这是当时的现实背景,转机也在这一年悄悄酝酿。
这一年,一个名为陈霞的20岁姑娘,因身患重症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而急寻适配骨髓。但在中华骨髓库遍寻无果,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吴德沛教授联系到中国台湾的骨髓库。2001年6月13日,一场跨越3000公里的骨髓抽取、运送、移植接力以电视直播的形式进行全球推送,陈霞就此获得新生。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骨髓移植手术也唤起了大众对于骨髓捐献的重视。
作为当年为陈霞主刀的医生,吴德沛教授为这些年来中华骨髓库的迅猛发展感到欣慰与兴奋,他介绍,“2020年底,中华骨髓库有了接近300万份的资料入库,已成为世界上几大骨髓库之一,捐献了一万多份的造血干细胞。”
白血病之外,血栓、血友病等血液病的诊疗技术也实现了不同层次的飞跃。
血栓领域,“中国血小板之父”阮长耿通过研制出多类单抗,提高了我国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水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候任主任委员胡豫教授建立了适合我国人群的易栓症基因诊断系统,将血栓的早期诊断率提升38%。
血友病领域,2017年国家已经将儿童血友病预防治疗纳入医保目录,已有120多家医院向国家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中心提供数据,各地的诊疗水平取得了明显提高。
图: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 阮长耿
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候任主任委员 胡豫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让血液病治疗由难到易的过程中,这是无数血液学研究者默默践行的箴言。与此同时,他们也时刻牢记着另一句话,“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攀登永无止境
病人的需求也催生了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如CAR-T、新的分型技术、基因治疗……给血液学的治疗与发展带来颠覆性变革。
在2017年9月,一位姓秦的阿姨确诊了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8个疗程后出现复发,虽然后续又经历了4次化疗,但治疗仍无进展,并在当时面临着无药可用的困境。机缘巧合,2018年10月,秦阿姨通过筛选入组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维莅教授主导的CAR-T注册临床试验,成为我国商业化CAR-T首例注册临床研究入组患者,秦阿姨有了新的治疗方案的选择。
深受瑞金医院“一门四院士”(王振义、陈竺、陈赛娟、陈国强四位院士)的影响,赵维莅教授时刻谨记,“血液学未来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创新,同时,科研的创新不能脱离临床所需,未来我们不仅需要将临床与科研良好结合,甚至要做到融会贯通,不断攻克血液病的难题,在未来更为前沿的技术领域抢占‘制高点’。”
现在,CAR-T已经成为血液疾病特别是难治性、复发疾病中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血液学发展的不均衡、庞大的患者群体、复发以及相关并发症等,都是血液病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陆道培院士说,“医学是不断地在进步的,你登这个山,看过来还有别的山更高。”
这种不断攀登的精神,在《创新攻坚——中国血液学发展史》这部我国几代血液学医者共同缔造的历史纪录片中,贯穿首尾,也真实地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系统地回顾中国血液学的发展历程,致敬血液先驱,镌刻学科荣誉,将希望的火种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全面推动中国血液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吴德沛教授如是期望着。
从贫穷落后的年代一步一步走来,医学先驱以非凡的勇气、必胜的决心,将中国血液学从混沌带进光明。后人接力而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中国血液学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强大的信念引领之下,一切不可思议的创造,也许都会在不久的未来发生。但无论环境和技术如何变迁,对每一个中国血研人而言,治病救人的初心将永远不变。